三千年成锦 | 不同朝代的蜀锦文化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蜀锦纹样主要以流动起伏的波浪线为格局的云气动物纹为主,同时伴随“丝绸之路”而来的异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富含西域文化内涵的纹样——规矩大圆圈内饰联珠纹样, 统称联珠纹样。


联珠纹为主的几何纹样开始作织锦图案的骨架,纹样中的动植物题材类型也更加丰富。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以较为安详、静态的动物图案为主,由云气纹组成的曲波状骨架变为规则的几何框架,动物纹样也由气势奔腾过渡到温驯静受。

如在方格兽纹锦中,牛、大象等静态动物就整齐的排列在其方形彩色格子中,趋于简单化、写实化和程式化。北朝蜀锦返璞归真,更加写实,也渐渐不需织出文字来辅助说明其寓意。


隋唐时期


▲ 初唐之际,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的窦师纶在吸收波斯萨珊王朝联珠纹的基础上,将中西纹饰特点融会贯通,创造出影响整个唐代织锦的新型团窠纹样——陵阳公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窦师纶,……凡创瑞锦、宫陵,章彩奇丽,蜀人至今谓之陵阳公样。……高祖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之状,创自师纶,至今传之”。

丝绸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赵丰先生把以团窼花卉作环,里面有对鸡、对鸟、对羊、翔风等纹样,都归纳为“陵阳公样”。


元代


元代丝织业以官营为主,有名的加金织物“纳石矢”主要在弘都(河北阳原)和大都(北京)生产。

蜀地本来是织金锦的著名产地,但政府安排生产很少,成都绫锦局规模比宋代“成都府锦院”大大缩小。虽然蜀地丝织业有宋代的繁华基础,但几经摧残后已大不如前。


明朝


明朝初期,全国设织染局22处,多数在江南一带,四川只设1处。蜀王府虽有设立织锦坊,专门织造供物,但规模不大,产品“名色无多而价甚昂,不可易得”。

明朝后期,蜀地丝织业在元代衰颓基础上有所恢复和发展。《明书·方域志》有“俗不愁苦,多工巧,绫锦刁镂之物被天下”的记述。“既用以自衣被,二其余且货诸他郡,利云厚矣”的记述。


清代


明末清初,蜀地开始了长达37年战乱,蜀地的丝织业已经摧残殆尽。


自康熙起,清初外逃或被掳锦工又回到成都,重操旧业,锦城又响起了“轧轧弄机声”,丝织业稍有恢复。


雍正年间,外逃锦工回迁,部分锦工也陆续来到蜀地,在重庆、壁山等地张机织锦,促进了丝织业的恢复。但因基础破坏大,恢复起来十分缓慢。

民国《华阳县志》三十四卷记载:乾隆、嘉庆之际,成都有“业抒织者数百家,谓之机房。”其中规模较大者如冯玉龙机房,拥有织机数十台,以织造贡缎著名。


▲  晚清月华锦


直至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禁止民间穿绸着缎和不准用玄黄色的“衣禁”取消,团花马褂和锦缎鞋帽风行一时,四川出现了丝织业的“黄金时代”。


《清初续文献通考》记载:光绪年间,“成都有机房二千处,织机万余架,织工四万人;丝织品占全省生产值总额百分之七十,成都以产锦为主。”成都的织锦业也随着织造及染色技艺的提高,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使蜀锦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生产出流芳百世的“晚清三绝”——“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图源网络)